找到相关内容131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思禅师之法华三昧

    众生语言三昧,精思通爽,静乱齐焉。慧思禅师赞叹道:"智顗先发三昧后证总持,慧成今则反之。二子寂照、行解齐矣!"陈宣帝闻师德行,遣使敦请,几辞不免,悲悯其意,随使者江总来至陈都,与帝受戒而返,赐所居曰"...

    可 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462664.html
  • 从一念三千诠释天台的环保观

    心法门不仅是为慈济怜愍一切众生而起慈悲修行的心,更切实的体悟觉知慈悲即智慧,烦恼即菩提,因此而更加悲悯现实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,怀抱坚定的自行化他之决心,如《摩诃止观》卷五上说:  即起大悲心,兴两誓愿...

    释坚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262695.html
  • 路途风光札记

    无事达道者该有多好。面对迷醉于幻假、沉沦于六道而不觉者,不得已只好泛起悲悯以代自我快乐!至此滋生一种道不尽然之感触萦怀,此是否谓:如丧考*?望师告我。  7月27日。近几日来晨座之中感身心状况时好时坏,...

    宋世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5663449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2)

    何故入我彩女中,看着我彩女﹖  遂鞭身破,闷绝而死,至夜方醒。从本处起至迦延所,迦延  见已,心生悲悯。其诸同学,同为疗治。娑婆罗那王语迦延  曰﹕我从师乞,暂还本国,集军破彼阿盘地国,杀钵树多王  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864324.html
  • 佛教怎么看待战争?

    以因缘观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事,就能生起悲悯心而浇息嗔恨之火了。毕竟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,过去的历史固然不容抹杀,一味的寻仇,只有加深恨意,唯有前瞻性的记取教训,防微杜渐,根本上...超然地位,也使佛法得以流布江南而不坠。   另外,在日人森下大圆所著,我翻译的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》一书中,提到空也上人因见盗贼造恶业,流下悲悯的泪水,而感动盗贼放下屠刀,改邪归正。如此以慈悲教化的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佛教怎么看待战争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2764429.html
  • 惠能生平事迹考述

    于是又至四会、怀集一带,避难于猎人之间,数年中,为防人争夺法衣,惠能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,只是有便就向猎人宣说一些佛理。他虽然随猎人生活,但却始终保持着佛教的悲悯精神和生活方工。猎人常叫他守网,他却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3764936.html
  • 宗教神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——《宗教思想家论人生》总序

    称之为“大悲心”,儒家称之为“悲悯”。由此,耶教突出“恐怖意识”,佛教突出“苦业意识”,而儒教则突出“忧患意识”。这些都是从宗教对人生的种种理解而生发出来的,所不同的只是:耶教的恐怖意识和佛教的苦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5665023.html
  • 太虚法师著:中国佛学(1)

    地位,依人乘法先做一个完全的人,再利用人的上进心而修天乘法升天。世间一切宗教或哲学,都有完成人格而升天的主张。声闻乘法的产生,是因佛悲悯一班出家修苦行求解脱的人,或众生中迫于生死流转等苦的而说。先由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665237.html
  • 龙树《中论·观因缘品》疏义(一)

    佛陀说“因缘”正理(即“缘生性空”之理)以晓悟之。  二者为显正理:有情若谬堕于“邪因”、“无因”、“断”、“常”等等戏论、等等邪见,则下得寂灭解脱,故佛陀佛悲悯众生,普度有情,欲断如是等邪见,令知...

    李润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2565646.html
  •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藏

    处所。众生又以为从此什么都没有了,坠人空无。佛悲悯众生接着用“十番显见”、“四科七大”来显所有一切宇宙万物无不是如来藏性的妙用。说明了真心无形,真心无相,不着一物,却又无处不在意义。如《楞严经》卷一中:...

    惟 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4365706.html